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与中心北斗时空编码委员会举行工作座谈会;湖北设立20亿元省级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来源: | 时间:2023-11-20


01

国家数据局正研究起草相关指导文件,将从顶层设计推动数据交易流通体系建设。要探索数据“三权”分置落地;培育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02

湖北设立20亿元省级量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省政府明确,到2025年,建成国际国内一流的量子科技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应用示范区;建成4个以上量子科技产业园和孵化器,1个“量子科技产学研检用融合发展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量子科技企业。

03

湖北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近期印发的《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实施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科创中心为核心支撑,以“光谷”“车谷”“网谷”三大区域载体为先导引领,以产业底座、融合应用、行业服务三大核心领域为突破方向的“333”发展路径,将湖北打造成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04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要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全球领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较为完备、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构建全国智能算力枢纽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场景应用全国示范高地,形成“算力互联、算法开源、数据融合、应用涌现”的发展格局。

05

《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创建方案》提到,到2030年,完全建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高地、可信空间和数据工场。

06

《广西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管理暂行办法》提到,全区的公共数据采集应遵循“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原则,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或确认的,一律不得重复采集、多头采集。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


01

卫星互联网市场快速扩容,中国卫通正在依托高通量卫星资源,把握卫星互联网重点应用场景,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的航空、航海、应急、能源、林草等行业及普遍服务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接入服务。

0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标志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03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元宇宙主题专场发布会”上,“元宇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发展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建模软件、绘制引擎、物理仿真引擎、沉浸式视音频编解码引擎,构建一站式元宇宙开发平台的能力,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04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与中心北斗时空编码委员会举行工作座谈会。参会各方就如何推动北斗时空编码技术成果应用于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智能信息产业发展及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05

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大会在厦门开幕,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表示,未来国家航天局将在持续完善包括气象卫星在内的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优化遥感卫星数据全球服务,扩大数据分发种类和能力,加大各类遥感卫星数据共享力度,更好地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推动空间信息服务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

06

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开展北斗产业突破性发展专题调研。就湖北省在北斗产业推广应用中遇到的挑战及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推广北斗规模化场景应用等进行专题讨论,研究针对性政策措施。

07

北控集团发布国内首个以北斗应用为主的城市安全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将北斗数据要素与城市安全管理相融合,可用于位移态势感知、形变监测、短临降水预警等领域。可为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奠定数据基础,确保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有序。相关研究还可进一步拓展北斗在市域内精细化碳中和、污染物协同监测、快速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卫星探漏等方面的规模化应用。

08

中海达:公司部分北斗高精度定位装备的测绘应用软件可支持鸿蒙系统。